2026
六月
12
【弥撒读经释义】|常年期第十一主日(甲年)
常年期第十一主日(甲年)
读经一:出谷纪 19:2-6a
出谷纪 19:2-6a
2 在那几天,以色列子民来到西乃旷野,就在旷野中扎了营;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扎了营。
历史背景:
以色列子民已经出离埃及,走过红海,现在来到西乃山。这是出埃及记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。从民族的奴役走向自由后,他们要在西乃山与天主建立正式的盟约关系,这是以色列人成为“天主子民”的决定性时刻。
灵修意义:
这象征我们每个人的信仰之路:从罪的奴役中被释放之后,不是马上进入应许之地,而是进入旷野的净化期,并在这段旅程中与天主建立深层的关系。我们也必须“在山下扎营”,准备朝圣生命中的西乃山——那与天主相会的地方。
3 梅瑟上山到天主面前,上主从山上呼唤他说:
历史背景:
梅瑟是天主与以色列人之间的中保。他代表人民到山上,与天主直接沟通。山在圣经中常是天主显现的地方,例如亚巴郎献子在摩利亚山、耶稣显容在大博尔山。
灵修意义:
梅瑟的上山象征祈祷与默观,呼召信徒效法他成为代祷者。同时,天主是主动的:祂呼唤人。这提醒我们,每次祈祷或朝圣之路,都是回应天主的邀请。
“你要这样告诉雅各伯的子孙,训示以色列子民说:
历史背景:
“雅各伯的子孙”与“以色列子民”是对同一个民族的称呼。天主重申与他们的历史性联系,并通过梅瑟宣告祂的旨意。
灵修意义:
天主是记忆的天主,祂与我们个人和集体的过去都有深刻连结。祂透过圣传和圣经向我们说话,也透过教会的训导(如梅瑟对百姓)不断向我们宣布祂的圣意。
你们亲自看见了我怎样对待了埃及人,怎样好像老鹰一样把你们背在翅膀上,把你们带出来归属我。
历史背景:
天主提醒以色列人:祂是他们得救的主宰。击打埃及、施行奇迹、劈开红海,这一切都是祂对他们的拯救行动。“老鹰背在翅膀上”是古代中东文化中常见的救援形象,强调保护、亲密与主权。
灵修意义:
这是对天主慈悲和能力的强烈图像。我们每个人都曾被“背在翅膀上”带离某种罪恶、伤害或绝望,天主以父亲、母亲的心怀看顾我们。天主救赎的行为不是偶然的,而是为了“归属祂”——与祂建立契约关系。
现在如果你们真听我的话,遵守我的盟约,
历史背景:
“盟约”在古代是极其庄严的契约,如同君主与臣民、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契约。天主在西乃山颁布的盟约要求以色列人忠信于祂,而祂则作他们的天主。
灵修意义:
这是一种“如果……那么……”的表达方式,强调自由的回应与责任。信仰不是被动的领受,而是主动的选择:聆听、遵守、活出天主的道。正如圣母玛利亚对天主的“是”,我们也要每日在信仰中更新我们的“是”。
你们在万民中将成为我的特选子民。
历史背景:
天主将以色列人从众民族中拣选出来,作为祂启示自己和救恩计划的载体。但这“特选”不是为特权,而是为使命——使外邦也能因他们认识真天主。
灵修意义:
教会继承了以色列的召叫,成为“天主新选民”(参阅《伯前》2:9)。每位领洗者都被召为“被拣选的子民”,不是为了自我荣耀,而是为了服务众人、见证真理、宣扬天主的荣耀。
的确,全世界都属于我,
历史背景:
虽然天主拣选以色列民,但祂仍是全世界的主宰,创造主。这强调祂并非地方性的神,而是普世的天主。
灵修意义:
这是对骄傲的提醒:天主的拣选不是出于民族优势,而是出于恩宠。我们也要意识到,信仰不是拥有天主,而是被天主拥有。所有民族都在祂计划中,每个生命都在祂的爱中。
但是你们为我应成为司祭的国家,圣洁的国民。”
历史背景:
“司祭的国家”意味着整个民族都参与神圣职务,不只是利未人,而是全民共同承担向万民见证天主的使命。“圣洁”表示与世俗分别,为天主所用。
灵修意义:
这是天主教会“普遍司祭职”的先声。每位基督徒借洗礼、坚振、圣体参与基督的司祭、先知和君王职。我们不仅要自己成圣,也要“为世界代祷”,将世界献与天主。圣洁不是逃避世界,而是在世界中活出天主的光。
小总结:灵修启示与当代应用
这段经文描绘了以色列民族在西乃山前的决定性时刻:他们要从“出埃及的奴隶群体”转变为“与天主立约的圣洁民族”。天主主动呼唤,恩宠先行,但人必须回应这邀请,透过聆听与遵守。
对今日的我们,这段话也充满召叫:
我们每人都是“被背在翅膀上”的人:回想天主如何带我们走出困境。
我们每人也被召成为“司祭的国民”: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代祷、传扬真理。
我们不能只做“得救的民族”,更要做“见证的民族”:不自满于救恩,而应将光带给他人。
正如圣伯多禄所说:“你们却是被选的种族,是王家的司祭,是圣洁的国民,是属于天主的子民,为叫你们宣扬那由黑暗中召叫你们进入他奇妙之光者的美德。”(伯前 2:9)
读经二:罗马书 5:6-11
6 弟兄们:当我们还是软弱的时候,基督就在指定的时期,为不虔敬的人死了。
历史背景:
“软弱”表示我们还陷于罪恶、无力自救的状态。“指定的时期”指的是救恩历史中天主安排的时刻(kairós),基督在那个最恰当的时机降生、受难、死亡,为的是成就救恩。
灵修意义:
这是恩宠的高峰:当我们最不值得被爱、最没有能力寻求天主时,天主主动地派遣圣子,为“不虔敬的人”(即没有敬畏天主的人)而死。这打破了人世间因果律式的“你若好,我就爱你”。
⟶ 灵修提醒:天主并不等我们变好才来救我们,而是在我们最软弱、最不堪的时候便伸手。
7 几乎没有人为义人而死的事;为好人死,或许有敢做的;
历史背景:
保禄以日常人伦做对比。在古代犹太和希腊罗马文化中,为义人或“好人”献身是极罕见但并非不可思议的行为。保禄是在说:即使在最高尚的伦理中,人也极少会为别人而死。
灵修意义:
这个类比显示出天主之爱的非凡与超越性。人性的爱是有条件、有选择的;而基督的爱,超越理性、逻辑、德行判断——是一种“超自然的爱”。
⟶ 灵修提醒:不要把天主的爱看作是人情的放大版,而要看作“完全不同”的爱——十字架的爱。
8 但是,基督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,就为我们死了,这证明天主是怎样的爱我们。
历史背景:
“罪人”一词在犹太传统中意味与天主疏远,处于不洁、被弃、被判的状态。保禄在这里表达“我们”(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)并不是靠自己的义行,而是靠基督的牺牲被爱、被救。
灵修意义:
这句话可以说是整段经文的中心句。它深刻启示:十字架是天主爱的终极证明。而这爱不是出于我们的功劳,而是天主的自由意愿(恩宠)。
⟶ 灵修提醒:当我们怀疑自我价值或天主的慈爱时,凝望十字架吧——这是爱的凭据,不是感觉,也不是配得。
9 现在,我们既因他的血而成义,我们更要藉着他脱免天主的义怒,
历史背景:
“因血成义”是献祭神学的表达,特别在犹太传统中,血象征生命,而祭血是赎罪的工具。保禄强调基督是新约真正的赎罪羔羊(参阅希伯来书)。“天主的义怒”并非人类情绪化的愤怒,而是对罪恶的正义回应。
灵修意义:
我们“成义”——即与天主重建正义关系——是通过基督的血,而非人行为。更奇妙的是,这不仅是过去的宽恕,更是未来的保障:既然天主已赐下圣子,还会不继续拯救我们吗?
⟶ 灵修提醒:不必活在对天主的恐惧中,只要我们靠近基督,就能脱免一切罪所带来的刑罚与断裂。
10 因为,我们在作仇敌的时候,尚且因他圣子的死得与天主和好;那么,在和好之后,一定更要因着他的生命得救了。
历史背景:
“仇敌”并不表示人仇恨天主,而是因罪的缘故站在祂对立面。保禄强调,若在敌对状态中天主都愿意救我们,那么现在既然已经“和好”(katallagē),岂不更应得救?
“他的生命”指复活后的基督生命——基督不仅死为我们,更复活为我们、活在我们内。
灵修意义:
成义(Justification)是开始,得救(Salvation)是成全。我们不是靠自己坚持不跌倒,而是靠基督活在我们内。祂的“复活生命”在圣事中赐予我们,在教会中滋养我们。
⟶ 灵修提醒:天主不只是宽恕你的过去,更是亲自活在你今天的努力与挣扎中,陪你走向终极的救恩。
11 不但如此,我们现在既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天主和好了,也必藉着他以天主为喜乐。
历史背景:
“以天主为喜乐”(καυχώμεθα ἐν τῷ Θεῷ)原文意思是“以天主为夸耀、荣耀、欢腾的对象”。保禄在前三章中指出,人不能靠行为在天主前自夸,现在则说,真正的喜乐与荣耀,是“因着主耶稣基督”而来。
灵修意义:
和好不仅是一种状态,更是一种喜乐的关系。我们因着耶稣,不再是恐惧中的罪人,而是喜乐的儿女。属神的喜乐是和好、信赖与爱的流露。
⟶ 灵修提醒:真正的宗教生活不是沉重的“自救工程”,而是“因着他,以天主为喜乐”。
小总结:救恩的逻辑,恩宠的召唤
这段经文展示了保禄的“救恩三部曲”:
过去:我们软弱、是罪人,是仇敌。
现在:因基督的血成义、与天主和好。
未来:因基督的生命得救、以天主为喜乐。
它强烈宣告:
我们得救不是因为我们好,而是因为天主爱;
这爱是在我们最不堪的时候显明出来的;
我们成义不是终点,而是朝向永远得救的旅程;
在基督内的生命,是从恐惧走向喜乐的生命。
在教会的教义中,这正体现出天主的恩宠先行(gratia preveniens)、成义(justificatio)、与**成圣(sanctificatio)**三重动态。
玛窦福音 9:36–10:8
那时候,耶稣看见群众,就对他们动了慈心,因为他们困苦流离,好像没有牧人的羊。
历史背景:
当时的犹太民众生活在罗马帝国压迫之下,宗教领袖(法利塞人、经师)多关注律法细节,却忽视怜悯与牧养,使百姓在宗教上“困苦流离”。
“没有牧人的羊”是旧约常用的意象,象征人民缺乏属灵引导(见则37:24;匝10:2)。耶稣以“真善牧人”的形象出现,回应这个集体性的痛苦。
灵修意义:
耶稣不是冷漠地看着人群,而是“动了慈心”(原文希腊文 splagchnizomai 表示“内脏深处的怜悯”)。祂内心的爱是有感觉、有行动、有牺牲的爱。
⟶ 灵修提醒:我们是否有像基督一样的“动了慈心”?在看见别人的困苦时,我们是否愿意走出自我,成为他们的牧者?
于是对门徒说:“庄稼多,工人少;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人,派遣工人来收割。”
历史背景:
“庄稼”象征人心准备好接受福音的状态。“工人”是指传道者,特别是那些愿意为福音奔走的传教士、牧者。耶稣提醒门徒:收割灵魂的时机已经成熟,但缺乏愿意为福音献身的工人。
灵修意义:
这是一个祈祷的召唤:不是首先“自己出去”,而是“先向主人祈祷”,强调一切传教工作首先是天主的工程,而非人的计划。
⟶ 灵修提醒:我们有没有为圣召祈祷?为神父、修士、修女的出现祈祷?而自己是否可能就是那个“被派遣的工人”?
耶稣叫来了他的十二位门徒,赐给他们制伏邪魔的权柄,可以驱逐邪魔,医治各种疾病。
历史背景:
耶稣建立“十二人”象征新以色列(对照旧约十二支派)。赐予他们权柄(exousia),意味着使徒的权柄是“来自耶稣的参与权”,不是他们自己拥有的。
当时许多疾病被认为与邪魔有关,驱魔与治病也代表“天主国临近”的标记(见依35:5-6;路4:18)。
灵修意义:
耶稣并不只是呼召人去“讲道”,而是将能力与使命一并赐予他们。这说明:凡是受召的人,也会被天主亲自装备。
⟶ 灵修提醒:你所承担的服务或传福音使命,不是靠你自己,而是靠天主所赐的恩宠与权柄。
十二位宗徒的名字是:第一个是别号伯多禄的西满,和他的兄弟安德肋……(略)……和出卖耶稣的犹达斯依斯加略。
历史背景:
这是福音中第一次明确列出“十二宗徒”的名字。他们来自普通的背景:渔夫、税吏、激进分子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玛窦没有隐瞒犹达斯——即使他将背叛耶稣,也仍被选召。
“伯多禄列首”是教会传统中确认伯多禄宗座权威的依据之一。
灵修意义:
耶稣选人,不看他们完美与否,而是是否愿意跟随。他选召的是真实、有缺点的普通人,并赋予他们非凡的使命。
⟶ 灵修提醒:我们每个人,即使软弱不堪,也可能成为天主手中的工具。不要因为过往的罪或失败而灰心。
耶稣派遣这十二人出去,嘱咐他们说:“外邦人的路,你们不要走;撒玛黎雅人的城市,你们不要进;宁可到以色列人当中迷失的羊群那里去。”
历史背景:
在耶稣公开传教初期,祂的使命仍集中在以色列人中。这是旧约预言的应验——天主先拯救祂的选民,然后藉他们将救恩带给列国(见依49:6)。
“撒玛黎雅人”与犹太人关系紧张,且在宗教上彼此敌对。耶稣并非轻视他们,而是此时此刻,福音的焦点首先是“迷失的以色列羊群”。
灵修意义:
教会的传教也有节奏与次序。耶稣先聚焦在“家中的迷失者”——也就是那些本属于信仰群体却迷失的人。这对我们今天的牧灵也非常重要。
⟶ 灵修提醒:我们是否在关心那些“表面是教友却离天主很远”的人?是否愿意“走近迷失的兄弟姐妹”?
“你们在路上要宣讲说:‘天国近了。’”
历史背景:
这是耶稣亲自宣讲的核心信息(见玛4:17)。“天国”不是政治上的王国,而是天主统治的临现——祂的仁爱、公义、医治、救恩在我们中间展开。
“天国近了”意味着:人的悔改刻不容缓,新的时代已经开始。
灵修意义:
使徒不是去传自己的思想或主张,而是传耶稣的信息。我们的任务是“做福音的回声”,而非“创造内容”。
⟶ 灵修提醒:你传的,是耶稣的国度,还是自己的想法?“近了”的迫切感,是否还在你心中燃烧?
“你们要治好病人;要复活死人;要使麻风病人痊愈;要驱逐魔鬼;你们白白得来的,也要白白给人。”
历史背景:
这些都是“天国临在”的记号,耶稣本人行过这些事,如今委托门徒延续祂的使命。治病与驱魔在当时也对抗社会边缘化现象(如麻风病人被隔离在外),恢复人与天主、人群之间的关系。
“白白得来”呼应旧约“雅威是白白施恩的天主”(参阅依55:1)。
灵修意义:
福音的服务不是商品,也不是谋取地位的手段,而是完全出于爱与恩典的分享。这也是今日教会牧灵与传教的根基。
⟶ 灵修提醒:你在教会中所做的一切,是出于恩宠的回应,还是想要别人的肯定或回报?你的“医治与服侍”,是否出于爱而非义务?
小总结:从被怜悯到去怜悯,从蒙召到被派遣
耶稣的整个使命,展现为一个连续的爱之流动:
祂看见人群的困苦 —— 动了慈心
祂呼吁门徒祈祷 —— 愿有工人响应召唤
祂选召并赋予权柄 —— 普通人也能成为宗徒
祂差遣出去 —— 传福音、医治、驱魔、恢复人
这段福音告诉我们:
我们先是迷失的羊,但天主怜悯我们;
我们也可能被召为牧者,去牧养他人;
我们白白得来这一切恩宠,也该白白给出;
“天国近了”不是古老口号,而是我们今天仍要宣讲的真理。
